历时12年筹备、建设与试运行,我国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——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21日下午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。该设施未来可对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、可视化地观测与精确测量,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研究提供成像组学研究手段,助力生物医学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解析。
成像设施是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“十三五”规划》确定的10个优先建设项目之一,由北京大学作为项目法人建设单位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作为共建单位,并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建设任务。项目总投资为17.17亿元,建设用地100亩。其核心装置包括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、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、多模态高分辨分子成像装置及全尺度图像数据整合系统,可对生命体从分子到细胞,再到器官乃至个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测与精确测量。
在要求“看得见、看得清、看得早”的重大生物医学问题的研究中,多模态跨尺度成像技术具有重要作用。“成像设施将打通尺度壁垒,多层次、全景式揭示生命的奥秘。”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、成像设施首席科学家程和平院士说,成像设施将覆盖从埃到米10个数量级的尺度范围,形成跨尺度、多模态、高通量和智能化的生物医学成像全功能研究平台,并围绕“数字生命”的主题,聚焦基础研究和疾病研究,推动科学、技术与工程相融合的大科学项目。
“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,意味着其即将全面启用并向全球开放。”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、成像设施总工程师徐涛说,成像设施的建设催生了一批我国自主研制的科学装备,未来将持续推进科研装备国产化进程。
截至目前,成像设施已吸引数十个国内外科研团队入驻,研究涉及数字器官、脑科学、肿瘤诊疗、心血管疾病等领域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人民网北京3月23日电(记者杜燕飞)据国家能源集团消息,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重载铁路智能调车系统22日在朔黄铁路黄骅港站正式投入运营,提升了我国重载铁路智能管控水平,助力黄骅港站打造国内首个重载铁路智慧...
星际尘埃示意图。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人民网北京3月14日电(记者赵竹青)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,北京时间3月14日,国际科学期刊《科学》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德国马克斯·普朗克研究所的中国...
12月11日,大疆T100农业无人飞机在湖北省秭归县的江边执行柑橘吊运工作。刘晓忠摄图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展示的第1款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(ET504)。受访者供图今年10月,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百...